24.5小时客服热线
王小广讲师博客
王小广放心讲师认证
经济形势研究专家
讲师手机:15810357436
“十四五” 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解读
关注人次:10251
授课时长:2天
适合学员:
适合行业:不限行业
课程内容:

 一、“十四五”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

(一)2035年远景目标

(二)“十四五”规划的目标

 二、新阶段新战略路径:构建新发展格局

( 一)新发展格局“新”在哪?

(二)为什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?

(三)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我国新发展阶段大战略中的地位

(四)总结: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内涵

三、“十四五”规划的重点任务

十四五规划”的重要性:

三个“第一”。新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规划;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规划;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个五年规划。

 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期。

一)2035年远景目标

         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,中国梦进入决胜的中场。

     率先取得突破的指标不到一半,但都非常重要。

我国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、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,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,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,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。第一个“实现”。

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,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。第二个“实现”。

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人民平等参与、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,基本建成法治国家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会。

建成文化强国、教育强国、人才强国、体育强国、健康中国,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,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。第三个“实现”。

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,生态环境根本好转,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。

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,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。

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,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,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。第四个“实现”。

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,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;

人民生活更加美好,人的全面发展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。

(二)“十四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

     “六新”目标,体现“更加”、“显著”、“明显”、高级化等高质量发展要求。“基本实现”就是重要的率先指标。

 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。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增长潜力充分发挥,国内市场更加强大,经济结构更加优化,创新能力显著提升,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,农业基础更加稳固,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,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。第一个最重要方面:形成强大供求能力。

image.png

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,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,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,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,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,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。第二个重要方面:改革开放率先突破,进入改革开放“加速期”。

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,人民思想道德素质、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,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,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,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,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。

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,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,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、利用效率大幅提高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,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,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。

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,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,分配结构明显改善,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,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,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,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,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,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。

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。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,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,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,政府作用更好发挥,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,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,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,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,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,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,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。

(一)新发展格局“新”在哪?

  习近平最早于去年4月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,要形成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

     1、新在“循环”两字上。重视国民经济循环,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大亮点。运行循环思维,也就是系统思维,来解决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各种发展问题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主要抓手。习近平的核心思想:系统集成论。

        长期发展(规划):结构问题的“因”是体制,中间环节是“循环”。即体制--循环-结构的逻辑。

        短期运行(宏观调控或宏观治理):(总量)增长--结构框架。转为“增长-结构-循环”框架。

image.png

2、新发展格局的“新”还体现在经济增长内外驱动力的时空转换。

     “国内大循环为主”含义的理解:从“内循环为主、外需驱动”重回“内循环为主、内需驱动”,而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返回,而是高水平的再出发。

      从战略层面讲,过去的“国际大循环”战略只不过是过渡型战略或者讲具有“借道借势发展”的“机遇型”战略的特征,而不是“内生型”长远战略。新发展格局则具有“内生长远”的特征,是大国富强的必由之路。

3、新发展格局的“新”还体现在大国普遍型开放安全发展模式。高开放高安全的特征。

一是与过去国际大循环战略主导下的模式不同,它是高水平开放下的“内循环为主、内需驱动”模式,是大国现代化的普遍型模式。

二是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“安全可控”的模式。

(二)为什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?

         着眼于大国经济特点,着眼于新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,着眼于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,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抉择。

 1、“国际大循环”战略是一种特殊战略,已完成使命,动力趋于衰竭(外部环境变化及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结果),只有走“内循环为主、内需驱动”的新路。

           一方面,这种战略或模式,具有阶段性或时空局限性,已走到了尽头。

           另一方面,外部(外需)牵引发展,靠拿来主义,借力发展,不具有持久性,最终都要回归到“自立发展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另外,这种战略或模式还有巨大的负作用:过度依赖于外资,技术上受制于人,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不安全。

   

一般外向型发展战略与我国国际大循环战略的区别

通常的外向型战略就是鼓励贸易增长,把贸易当作经济增长的“发动机”。如日本、韩国的贸易立国。可以开放国内市场,也可以阶段性保护国内市场,通常小国、发展水平低的国家都是保护国内市场。

我国国际大循环战略。不仅同样把国际贸易增长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动机,而且更突出的特点是加工贸易主导(与全球化趋势一致,大进大出,进是为了出,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国际分工链)。在通常的外贸增长之上(一般贸易),再新加一个具有较大延伸性的加工贸易份额。对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。


 2、国家大小对模式选择是重要决定因素。

      大国国内可循环,小国不能。大国有国内大市场和国内完整供给体系支撑,外贸依存度较低,这是普遍规律。

     外贸依存度与开放度的关系:是两条曲线。在一定时期呈成比关系,但长期无关。

3、基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需要和发展条件

     一方面,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根本途径。因为它能解决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。

--解决动力问题。重构动力(创新动能与需求动能),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的供需基础。

--解决重大的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问题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提高发展的均衡性、协调性和整体性。

--解决安全问题。外:自立自强模式。内:经济安全与保障能力强。

--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。使资源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,形成可持续的高效循环模式(循环经济、环保产业、生态修复等)。

 另一方面: 我国具有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有利的条件。

      比一般的大国具有更优越的条件。    

     体现在两个“无与伦比”上: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人力资本的优势。

(三)新发展格局在十九大确定的大战略中的地位

       它是新发展阶段大战略之“眼”、之“魂”,标志着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谋划的大战略臻于成熟。

 1、大战略的六个方面齐全,成熟。

  战略背景或条件。新发展阶段下新背景、新条件、新挑战等及其要求(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)。

  战略方向:解决往哪里去的问题。新发展理念、高质量发展。不是无理念或一般的理念,不是一般的发展。

  战略目标: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,实现全面现代化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

  战略手段:改革开放驱动(根本动力),创新驱动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。

       战略途径:构建新发展格局。

       战略举措:包括一些重点部门、行业、区域战略及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。

2、大战略的“眼”或“魂”--“纲领之纲”。

革命战争时代:农村包围城市。

建国初29年:重工业优先战略。

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:国际大循环战略。

新发展阶段:构建“三高”的新发展格局。

(四)总结: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内涵

1、创新发展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关键。

2、扩大内需,释放巨大无比的消费需求是战略基点。

3、促进城乡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重要支撑。

4、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。

5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最根本的战略原则。

6、体制与治理现代化是战略保障。

(一)形成强大的高质量供给能力

1.科技自立自强:科技强国建设

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项重点工作。政府工作报告: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。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。

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。

激发人才创新活力。

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。

加快科研院所改革,扩大科研自主权。

image.png

预约授课
相关课程:
Copyright © 2012-2013 汇师经纪 版权所有
服务热线:15810357436
鲁ICP备13032031号